今年三月,西藏那曲嘉黎县“组团式”赴台州就业第三批大学生,和台州湾新区的6家企业,在台州进行了面对面招工洽谈,涵盖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工程机械、油气储运和畜牧兽医等。
近年来,已有27名那曲嘉黎籍高校毕业生来到台州,实现稳定就业。毕业生们不仅“愿意去”,还能“稳得住”,这在以前的嘉黎县是很难想象的。
温台两地对口支援那曲嘉黎县已近30年。在一批批援藏干部教师的接续努力下,当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可每到毕业季,大学生们从全国各地回到西藏、回到嘉黎,却发现就业结构失衡——本地的适配岗位少、竞争压力大,就业质量低于预期。
不是没有想过鼓励毕业生到区外就业,但愿意出去的少,时间也待不长,嘉黎县委书记何林为此很是着急。浙江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后,他找到台州市援派嘉黎县常委、常务副县长杨贤巍,“请台州想想办法”。
出不去、待不住的原因是什么?带着疑问,杨贤巍开始走访调研。毕业生索朗晋美曾在成都从事电话销售,孤身在外让他心里很不踏实,遇到问题也找不到人商量,两个月后他便递交了辞职信。还有远离亲人朋友、饮食习惯不同、风俗文化有别……越调研答案越明晰。杨贤巍意识到,在区外给藏族学生营造熟悉而又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能不能由一家企业把毕业生都吸收了?”“如果一家企业吸收不了,能不能由一个园区来吸收?”杨贤巍开始思考组团输出毕业生到台州就业的可行性。他随即联系了台州湾新区管委会,建议由园区内相对集中的几家企业共同吸纳嘉黎县高校毕业生,并在人才公寓为他们集中统一安排住宿。
台州湾新区的企业积极性都非常高,首批就提供了370余个就业岗位。经过多轮对接与反复遴选,立马车业、星星冷链、荣鹏气动等企业被确定为嘉黎县区外“组团式”就业基地。
为精准对接毕业生就业意向和企业招工需求,台州和嘉黎做了大量前期就业沟通工作。通过组织发动、上门调查、入户统计、访谈交流,嘉黎方面进一步排摸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期望薪酬;台州方面也积极排摸企业招工意向和岗位需求,双方交换信息后,筛选出更有针对性的岗位名录,帮助毕业生找到最心仪的岗位。
受台州援藏工作组委托,台州技师学院第一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向他们介绍当地的就业政策、人才新政以及相关的企业文化。作为基地企业,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很有诚意,提供多元就业岗位、准备暖心“安家大礼包”、邀请参观厂区和公寓、开交流会介绍招工情况,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毕业生的就业顾虑。
即使没有签约就业,台州方面也有预案,由台州湾新区有关局办工作人员启动“一对一”帮扶机制,直至毕业生百分百就业。嘉黎县人社局也成立了赴区外就业服务直通车,协调解决毕业生在台州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为了让毕业生们安心工作,台州援藏工作组一边完善就业援藏政策,一边提供暖心生活保障。2023年8月,嘉黎县驻台州就业服务联络站正式成立。这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联络站“麻雀虽小”,办公、娱乐、健身、展陈等功能却一应俱全,成为嘉黎县高校毕业生在台州的“第二个家”。每到周末或晚上,联络站就会变得格外热闹,不只毕业生们爱来,人才公寓其他住户也会时不时来“串门”,相约看个电影、打场台球。
杨贤巍一开始就给毕业生们打过“预防针”。将他们“扶上马”,但希望他们摒弃“等靠要”心理,在市场化就业的摸爬滚打中学会适应规则、习惯双向选择。这也意味着,一旦后续工作中需要跳槽、换岗,毕业生们还是要各凭本事再就业。
在杨贤巍看来,教育援藏最后的闭环就在于高质量就业。“在台州锻炼过的毕业生,回到老家后不能只想着放牦牛、挖虫草了。”掌握一些回西藏后能用得上的技术与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