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援藏网 > 援藏风采 > 交流园地  正文

交流园地丨走进红色阿里 汲取革命精神——浙江援藏人大组团远赴阿里,重温峥嵘岁月

2021-04-11 22:58:00 来源: 浙江在线 文/徐森

  浙江在线4月11日讯(文/徐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在这神圣的历史时刻,浙江援藏人大组团在那曲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李玉建同志带领下,驱车远赴阿里,深情缅怀在那片广袤无垠土地上战斗过、奋斗过、做出卓越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辈,回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重温催人奋进的光辉事迹。

  阿里是西藏的屋脊,以高寒缺氧、条件艰苦而著称。平均海拔4500米,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约0.3人,年降水量不到100毫升。驱车行驶在藏西高原上,草原、沙丘、雪山、湖泊等景色蔚为壮观,但一路狂风、暴雪、冰雹、沙尘暴的严酷考验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红色历史,筑就精神高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追寻阿里的历史,首先要从进藏先遣连说起。

  1950年2月,遵照毛泽东主席“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伟大号令,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抽调汉、蒙、回等7个民族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于1950年8月1日向西藏进军。先遣连克服重重困难,跨越6420多米的昆仑山,孤军挺进1000多公里,跋涉冰山雪河,穿越生命禁区,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进入茫无人迹的藏北高原。冬天的藏北大雪封山,交通中断,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与严重高原疾病袭扰等严重困难,先遣连的英雄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坚决执行上级“不吃地方”的命令,以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团结、宣传和动员广大藏族群众,劝解和说服地方政府改变反动立场;同时,积极克服困难,动员全体官兵群策群力,以极大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在绝境中求生存。经过9个月的艰苦进军和坚守,以牺牲63位英雄的惨痛代价,最终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阿里的历史任务。

  阿里改则县先遣乡,曾是先遣连驻扎的地点,现在建立了英雄先遣连纪念馆,全方位展现了半个多世纪前,革命先辈们战胜困难、解放阿里的历史进程。

  一幅幅照片令人动容:一些战士得到雪盲症看不见路,拉着牦牛尾巴翻越达坂(维吾尔语, 冰峰的意思);有的任凭狂风大雪,手持钢枪坚守哨位,保持高度的敌情观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有的在长途跋涉后衣衫褴褛、缺衣少食,却拿出仅存的粮食、药品帮助藏族同胞。

  在参观过程中还有了解到一个细节。1950年底,阿里高原已经进入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时期,运送给养成了最大的问题。新疆军区筹集了1700头驮畜,连续半个月两次试图进藏,但均未通过昆仑雪山。第一批500头毛驴组成的驮运队,没有翻过界山就全部倒毙。第二批只有16头翻过了界山达阪,在失当古宿营时还有两位维吾尔族驮工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第三次运送给养时,共有1400多头牦牛,但最后到达先遣连驻地时,只剩2头牦牛、1.5公斤盐巴和7个馕。

  浙江援藏人大组团还和纪念馆的馆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位馆长来自河北,是一位教育专家。因一次偶然来西藏旅游的机会,让他对阿里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也改变了人生轨迹。他先是申请援藏三年,之后再申请留藏,现在他们两夫妻都已经是援藏干部了。为了建成建好这个纪念馆,他呕心沥血,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在全国100多个纪念馆评比中,先遣连纪念馆得了第5名。在向评委介绍纪念馆的情况时,三分钟的陈述,让很多评委流下了热泪。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遣连英雄的事迹感天动地,当代努力奋斗的人同样美丽。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榜样,成就时代先锋模范

  “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这是“领导干部的楷模”阿里地委原书记孔繁森生前留下的壮丽诗篇,生动概括了他在高原的工作状态。

  在狮泉河革命烈士陵园,大家在烈士墓前庄严肃立,敬献花篮和哈达,并瞻仰烈士纪念碑。李玉建副主任曾任阿里地委副秘书长,直接配合孔繁森同志工作。他深情地回顾了孔繁森同志的光辉事迹,缅怀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

  在孔繁森小学的噶尔教育史馆内,展出了大量孔繁森同志生前的遗物、文献和照片。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我们看到了孔繁森同志和三个藏族小朋友的合影。李玉建向我们介绍,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里,先要给孩子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是同孩子们一起娱乐,上街给他们购买衣物和书籍。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在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孔繁森同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在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墓前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道出了人民对他的怀念。

  孔繁森同志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持续激励着一代代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事业的建设者。如今,江山无恙,人和家安,我们永远不能忘怀革命先辈们。

  红色力量,造就如今美好生活

  站在燕尾山项,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噶尔县县城尽收眼底,清澈的狮泉河河水穿城而过,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一条条油路四通八达。曾在阿里地区工作36年的李玉建副主任指着城角一小块区域说,当初刚到阿里的时候,只有巴掌大的地方、几所破房子,人口只有300多人,现在县城人口已有3万多人了。对于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李玉建副主任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阿里休假回一趟家特别的不容易,车辆特别少,本来休假是60天,十天二十天用在找车上。还有当时运一趟物资不容易,特别是冬天,一个冬天每家每户只有50公斤左右的蔬菜,都是从新疆运过来的,只有大白菜、萝卜等几个品种,有时候一两个月就吃完了,剩下的时间只能靠盐巴、酱油等下饭。交通设施滞后带来的出行不便以及生活物资匮乏的艰苦岁月成为李玉建副主任至今无法忘怀的记忆。

  近年来,为了扭转阿里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阿里道路设施的建设,以国道、省道为中心,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建成。当地政府也建设了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种植了大量丰富的蔬菜品种,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干部群众买菜难和贵的状况,还远销其他地方。

  随着畅通交通网络的成型和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阿里旅游,亲身感受古象雄文化、古格王朝等遗址的神秘和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札达土林等自然景观的壮美,“藏西秘境、天上阿里”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一股开设酒店旅馆,从事旅游服务的热潮正逐步兴起,在吸纳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让阿里老百姓更多地开拓视野、了解世界。

  如今,漫步阿里街头,一棵棵白柳、红柳组成的绿化带给这座高海拔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还看到,街道两旁一排排幼树被大大的保护罩裹得严严实实。问过后才知那是从陕西高价引进的毛头柳。相信总有一天,这一棵棵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阿里感怀历史、缅怀英雄的同时,对口支援那曲的浙江援藏干部要进一步汲取力量、乘风破浪,去建设更加美丽的那曲!

编辑:袁森

浙江援藏人大组团驱车远赴阿里,重温催人奋进的光辉事迹。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