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援藏网 > 援藏风采 > 援藏手记 正文

援藏手记丨詹敏:千里迢迢援藏路 魂牵梦绕雪山情

2021-11-30 17:24:04 来源: 浙江在线

  詹敏,1968年4月生,浙江桐庐人。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曾任共青团桐庐县委副书记,瑶琳镇党委副书记,凤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体改办主任,副县长;西藏那曲县委书记(援藏);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杭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杭州行政学院副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校院日常工作);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主任、书记,杭州市滨江区代区长、区长、区委书记等职务。2019年9月,任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主持经营班子工作)。2020年6月,任浙能集团总经理。


  西藏,一个广袤而富有灵性的地方,以她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民族特色带给我们众多的想象和向往。在这里,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叹藏族同胞的自强不息。

  援藏不怕高原苦

  2004年6月,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我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和厚望从杭州来到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那曲。临行之前我就了解到那曲县是西藏地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高原严寒、空气稀薄,甚至连树木都没有办法生存。一年中只有两个季节:冬季与大约在冬季。

  含氧量低、高原反应大,是每一位援藏干部所必须面对的困难。从宿舍楼到办公楼的百余米距离有时需要花上十几分钟,上一层楼梯可以感觉到心脏像要跳出来似的,开会作一次简短的报告也会气喘吁吁、嘴唇发紫、脸色发青。

  在那曲,进入深睡状态更是难上加难,整个人一直感觉迷迷糊糊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高原反应,但每个人高原反应的情况又都不一样。我曾经在几天之内掉了三颗牙齿。体重也很不稳定,在那曲时体重三四十斤地往下掉,休假时一回杭州体重马上上升,一到那曲又往下掉。


  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想象那曲人民是如何一代一代在“生命禁区”孕育文明的,但体验过后,感同身受,也让我们领会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自强不息。因此更加坚定了所有援藏干部立志克服重重困难,和那曲人民一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誓在那曲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谱写出藏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华章。

  做那曲人,办那曲事

  我们的岗位在那曲,就要立足那曲,做那曲人,办那曲事。顾不上高原反应,顾不上满身的疲惫,初到那曲的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启了下乡调研工作。我们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深入全县30余个机关、乡镇进行调研。下乡确实又苦又累,但正是密集的调查走访,让我们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工作的重点。


  首先,要真正改变那曲面貌,让广大藏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调动并紧紧依靠那曲县全体群众的积极性,尤其要建好基层政权和基层干部队伍。那曲的乡镇政权建设底子比较薄弱,一些乡政府里面没有几个工作人员,服务半径却很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所以,我们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充实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能够有适当的改善。

  当时我们就把一些优秀的当地干部,包括能说藏语的汉族干部下派到乡镇,担任乡镇的领导,带动当地牧民发展牧业,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牧民生活。在当地干部的支持下,我们对主要道路沿线的乡镇加大援藏项目建设,如在罗玛、古露、香茂等地开展小集镇建设,包括集镇道路、学校、牧民定居工程、文化中心、卫生院、政府办公楼、牧区村委楼等,同时也因地制宜地为乡镇添置一些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搭建好牢固的地基,这个地方才有发展的希望和潜力。


  其次,援藏工作并不是机械式的灌输建设,而是要梳理适合当地发展的“造血工程”。比如我们提出了“马路经济”“三产活县”等理念。

  “逐水草而生”是西藏牧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性。牧民的流动性比较大,人员分布比较松散,因此当地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我们当时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开发建设重点,充分发挥行署所在地和县城对周边地区的集散与辐射作用。那曲县地处青藏公路沿线,地理位置优越,能够以铁路、公路为轴线,发展“马路经济”,推进旅游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搞活那曲县经济。

  要实施这些发展战略,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当时三年的援助资金大约2000万元,另外我们援藏干部也通过“化缘”的方式向杭州本地的一些企业或者单位募集资金,作为援藏资金的重要补充。

  三年时间很短,没有办法完全改变一个地方,但三年时间也很长,足够让这个地方有改变的影子、有攻坚克难的痕迹、有未来发展的潜力。

  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孕育希望

  扶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而“造血”之本在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我对教育一直以来有种独特的情怀,我是农民的孩子,靠着读书一步一步走出大山,大学读的是师范院校,也在中学教过几年书。“读书跳龙门”是我当年真实的写照,因此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深知教育孕育希望。

  初到那曲的时候,我和杭州、嘉兴的援藏干部正好赶上了当地扫盲达标和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验收,而浙江特别是杭州早就已经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可见,教育扶贫刻不容缓。在援藏期间,我们每到一个乡镇,学校基本是必到的地方,看到那些孩子天真烂漫的脸庞,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我无法将目光从他们身上移开。值得高兴的是,第四批援藏工作结束之时,西藏地区扫盲任务已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进入收尾阶段。教育孕育希望,越困难越落后的地方就越需要把希望展示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多管齐下,誓拔贫根,要为明天的收获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

  倾情援藏,无悔选择

  2007年初,援藏进入收尾工作。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陪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来我家慰问。张庆黎书记说:“西藏是艰苦地区,而那曲地区在西藏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但是杭州的援藏干部不怕吃苦,特别能战斗,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难能可贵。”


  当时赵书记还特别强调,对援藏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八个字把大家都深深地感动了。省市领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三年援藏离不开党组织的默默关怀,保驾护航。

  对我来说,三年援藏,不仅沉淀了生命的重量,更提升了生命的质量,让我更具情怀、更加豁达、更热爱生命、更敬畏自然。去过西藏,历经过雪域高原,缺过氧,也让我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能吃苦、多能忍耐、多能坚持、多能战斗……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三年援藏,付出不少,收获颇丰,以此记录,缅怀青春!

编辑: 袁森
浙江在线政务服务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