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日讯 一边是东海之滨,一边是羌塘高原,浙江与那曲,虽然相隔八千里,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两地通过对口支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1995年,浙江省第一批援藏干部抵达那曲,开启了一场对口支援的接力赛。25年来,9批600多名浙江援藏干部人才紧紧围绕中央援藏战略决策部署,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努力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等不利因素,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约40亿元,为这片海拔4500米的高山厚土带来了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城市面貌不断改善,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那曲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贡献了浙江力量。
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去年7月进藏以来,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期望,认真对照浙藏两地党委政府对口支援工作新要求,用奉献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守正创新、聚焦重点,大力推进项目援藏、产业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等。
项目援藏 推动规划实施
对标浙江对口援藏“规划和项目,通过完善制度、高效推动、强化监管等措施,狠抓规划项目实施。根据那曲资源特点和实际需求,积极对接、牵线有意向企业赴那曲投资发展。举办浙商进那曲“五个一”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目前,已有16个项目达成签约意向或落地建设,总投资达6.02亿元,涵盖乡村振兴、物流发展、商贸综合体建设等各个领域。投产的长荣娜秀制衣公司一期项目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疫情期间,仅用15天完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罩生产线建成投产,填补那曲口罩生产领域的空白;今年5月,在那曲历史上首次举办项目集中开工复工仪式,32个浙江援藏项目顺利开工复工,总投资11.3亿元。
产业援藏 助力脱贫攻坚
坚持把产业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牛鼻子”和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农牧业援藏、工业援藏,以及消费援藏、电商援藏等服务业援藏。今年8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百亩连栋智能温室果蔬大棚已产出第一批新鲜蔬菜。该温室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7000多万元,拥有连栋智能大棚6幢,主要布局生产20余种果蔬,设计日生产能力1.5吨。
在援藏干部的支持帮助下,牦牛、虫草、藏药等本地特色农牧产品也搭上了发展快车,通过农博会、直播卖货、电商平台等形式将那曲优质农货推向全国。
民生援藏 提升民生水平
回望25年来浙江民生援藏工作,可谓丰碑座座,硕果累累。
从1995年开始建立的10所希望小学,到“十三五”援藏规划中最大单体项目——杭嘉中学的落成,浙江教育援藏不仅帮助当地教育快速发展,更是逐渐实现了变“输血”为“造血”。2016年4月,浙江启动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先后有151名援藏干部和教师,奔赴雪域育人才。2020年,拉萨那曲高级中学高考重点本科率达到39.60%,本科率达到74.88%,均创历史新高;并借助浙江民办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教育援藏新模式,推动那曲色尼区“海亮援藏班”正式落地,30名色尼区籍学生赴浙学习。
在提升医疗卫健工作方面,浙江援藏干部人才也下足了功夫。2018年,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行了“比如模式”医疗集团化改革,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在此基础上,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设立了“比如县医疗教育培训基地”,不断将浙江先进的诊疗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同时还致力于做大做精医疗公益,结合“嘉有温行”项目,为困难群众架起“健康桥”。
在推动当地人才就业方面,浙江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帮助28名那曲籍高校毕业生赴杭州、7名那曲籍毕业生赴宁波“组团式”异地就业工作。
智力援藏 推动内生发展
积极引进浙江先进理念、机制和模式,不仅将浙江在区域治理、数字政府建设等经验做法创造性地引入那曲,帮助那曲提升治理水平;还组建了人大、审计、国资等“组团”援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支援。同时,通过学校结对、医院结对、单位结对、师徒结对、结对扶贫等活动,千方百计推进智力帮扶,进一步促进那曲可持续发展和内生发展。
展望未来 逐梦再出发
浙江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将坚决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破冰扫雪”九大行动为统揽,进一步选准载体、整合资源、强化统筹,继续大力推进援藏各项事业,确保浙江援藏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西藏那曲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