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援藏网 > 援藏要闻  正文

“浙那山海情,我的援藏故事”主题宣传系列报道(十七):郭泽炜 | 温暖撒高原 一起向未来

2022-05-26 09:27:51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郭泽炜

  编者按: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2019年7月进藏以来,用奉献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着力打造援藏工作升级版,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增添了雪域高原靓丽风景,为西藏那曲脱贫攻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贡献了浙江力量。为展示援藏干部人才在援藏期间的心路历程、涌现的感人事迹、展现的家国情怀、实干担当、奉献精神,5月10日起,浙江在线、“浙江援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浙那山海情,我的援藏故事”主题系列报道。

  个人简介:郭泽炜,中共党员,绍兴诸暨市大唐街道草塔初中副校长,援藏任那曲市比如县一中党支部副书记、语文教师。

  浙江在线5月26日讯 2021年3月,我有幸作为第九批浙江援藏第二轮专业技术人才,踏上了赴那曲市比如县第一初级中学援教之路。如今回首,一年已逝,只觉匆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我的援藏故事,其实是很多援藏人的故事,更是很多心怀温暖的爱心人士的共同的故事。

  做好促进教研发展的本职工作

  在抵达比如一中的首日,充满了对比如教学情况的好奇,我便进入课堂听取了两位七年级年轻教师的“同一堂”语文课。课后,我与授课老师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从教学方式、课堂设计、学生素养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交谈的过程中,透过眼神,我也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不断提升教学技能的渴望。这是我与比如教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jpg

  之后的我积极投入到语文教研组学习活动中,从开设公开课到参与教研组活动方案制订,从新课标解读到质量体系分析,我和学科组老师一起探索着汉语教学更深的层面,一起在规范中寻找高效的教学方式。

  今年3月,在绍兴诸暨市教育局的援助下,以网络阅卷为主体的智能教务系统落地比如一中,我为一中的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辅以个别指导,老师们非常欣喜地接受并享受着如此便利全面的教学评价分析模式。我们共同期待着驾驶数字化之船,一起努力实施好精准教学,一起靶向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结合系统分析,名著阅读教学是我们的短板!”比如一中向萩老师向我反映了学生名著书籍欠缺和名著教学“迷茫”的现状。4月的一天,我走遍了县城的书店,印证了教科书中指定名著难寻踪迹的情况。于是便联系了结对学校绍兴诸暨市大唐街道草塔初中,并确定了以毕业学生名著再利用为主要方式,为比如一中逐步推进名著流动书房建设,同时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文凯领衔的“徐文凯名师工作室”引领推进名著导读。“你要站好双师讲堂中‘助教教师’这一岗位!”徐文凯老师也给我明确了推进的任务。值得高兴的是,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团队表示,她们也将从微课和题库建设为比如一中的名著教学提供帮助。

  对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

  教研之外,我还能做点什么?这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初到学校,我与学校书记次旺多吉进行了深入交谈。也正是这次交谈,结对贫困学子、一对一帮扶,这一想法立刻在我心里生了根。之后,我跟远在家乡的朋友们聊起支教见闻和孩子们的情况,却没想到有朋友主动提出要找有困难的孩子结对。于是我与朋友们一拍即合,经过摸排了解,很快就结对了第一批6名学生。

2.jpg

  学生次仁桑珠便是其中之一。次仁桑珠患有严重的鼻炎,因家庭经济压力,曾有退学的想法。他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失踪,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还有弟弟和妹妹。在了解情况后,去年5月,我便随同班主任家访,还请援藏医生范震、许成成一同去给次仁桑珠诊治。

  听闻援藏教师和医生来家里看望,次仁桑珠和奶奶一早等在公寓大门口,见到我们就热情地献上哈达。奶奶比较消瘦,穿着藏服,不会讲汉语,我们只能通过班主任的翻译与她交流,告诉她孩子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老师帮忙,并且送上了1000元的结对资助金。

  “好好学习,争取考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费的问题完全不用担心,我们会一直资助你到毕业。”我对次仁桑珠说。次仁桑珠低着头,比较腼腆。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援藏老师和医生送去的温暖,一下子让奶奶破了防,无法用汉语表达感激,只见她边跪下边抹眼泪,我们见状赶紧将她扶起。一行人走的时候,奶奶和孙子送了好长一段路。

  这次家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表情中,你能感觉他们从心底里发出的感激。尽管我们做的事情微乎其微,但对他们来说,这份情谊是珍贵的。

  现在还有不少朋友发来信息,表示如有困难的学子需要结对,他们愿意资助。目前,已经有10个孩子与诸暨的教师、党员及外地朋友形成结对。除了每学期1000元的资助金,大家平时还会寄一些生活用品给孩子们。

  帮1000多个孩子完成微心愿

  课间和孩子们聊天,也是我在学校感觉有趣的一件事,问问他们近况,谈谈彼此的家乡等等。有一次,我和初一学生强巴卓玛聊起家乡的特产珍珠,看到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憧憬,我便托山下湖的朋友寄来了珍珠胸针,送给强巴卓玛,这让她十分惊喜,也让我非常意外。

  那时的一中还在丁嘎村,离县城较远,学校采用了全寄宿制,一年里孩子们只有在虫草假和寒假才能回家。对于这些远离父母的青少年,一个小小的愿望的实现,将撑起的是他们大大的梦想。于是,我便“预谋”策划一场“点亮微心愿”项目,让每个学生写下一样自己想要的礼物,发动家乡人来完成。

  我把这个想法跟诸暨市委组织部的干部一说,很快就得到他们的支持。去年7月,诸暨在职党员服务平台“先锋微家”发布了1298个雪域高原孩子的“微心愿”。短短12分钟,“微心愿”就被认领一空。让我颇为感动的是家乡人的热情。孩子们实际收到了1304份礼物,有党员“偷偷”多寄了几份。活动一发起,有一名党员通过诸暨先锋之家微信公众号认领了10份微心愿,“给其他想要献爱心的同志留点机会吧。”在活动组织者的劝说下,该党员最终被“劝退”了5份。

  当礼盒发放到孩子们手中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打开。见到自己的礼物,初一(6)班旺宗激动地说:“我的微心愿是一个学习礼盒,没想到诸暨的叔叔阿姨除送给我一个学习礼盒外,还送给了我许多漂亮的记事本,我可以用来写日记了!”

  当时,还有几个孩子休学在家,我便把剩下几份礼物一一给孩子送到家里。在给孩子们送去礼物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情。晋美曲英同学因身体原因暂时休学在家,我和比如一中团委老师一起上门将“微心愿”礼物送到他的手中,并叮嘱他养好身体,早日回归学校大家庭。那一天,我收获了晋美母亲不停用双手捧起递上的酥油茶,收获了晋美父亲直至街角的目送和挥别。

  援藏的一年多下来,在比如一中的校园里,我熟识的和似乎素未谋面的学生,总会在即将擦肩而过之际,和我会主动招呼说“撤人(藏语:再见)”,或鞠躬道上一声“老师好”。我想,也许他是一名热爱运动的少年,收到了我为送上的记录他挥洒汗水的映像;也许他是一名锅庄爱好者,穿上了爱心人士为他送上的新舞靴;也许他是一名阅读爱好者,遨游在我一次次从快递点拎来的名著书籍的海洋中。而我,只是一名从“浙”到“那”传递温暖的“搬运工”。

编辑: 袁森

2021年3月,我有幸作为第九批浙江援藏第二轮专业技术人才,踏上了赴那曲市比如县第一初级中学援教之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