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援藏网 > 援藏要闻  正文

“浙那山海情,我的援藏故事”主题宣传系列报道(二十四):徐亚萍 | 用真情和热情为那曲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2022-06-02 10:06:27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徐亚萍

  编者按: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2019年7月进藏以来,用奉献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着力打造援藏工作升级版,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增添了雪域高原靓丽风景,为西藏那曲脱贫攻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贡献了浙江力量。为展示援藏干部人才在援藏期间的心路历程、涌现的感人事迹、展现的家国情怀、实干担当、奉献精神,5月10日起,浙江在线、“浙江援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浙那山海情,我的援藏故事”主题系列报道。

  个人简介:徐亚萍,浙江大学医学硕士,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杭州市高层次E类人才。浙江省第九批援藏专业技术人才,现任色尼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浙江在线6月2日讯 “太阳的雅鲁藏布啊,月亮的日喀则,思念的唐古拉山吼,爱情的狮泉河,神圣的布达拉宫,那多情的拉木措,永恒的珠穆郎玛峰上采雪莲一朵……”《玛尼情歌》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展示了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从此,去西藏看看成了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却也因生活的琐碎迟迟未能成行。未曾想2021年2月28日,我被选拔为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第二轮医疗人才,赴西藏海拔最高的地级市——那曲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藏生活。

  我匆匆辞别家人,带着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期待,带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夹杂着对家庭的不舍与眷念,踏上了前往西藏那曲的征程。

  初识那曲砺初心

  2021年3月1日从杭州萧山机场出发,历经近5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天下午3时许我们走下飞机,双脚踏在了贡嘎机场地面,接受了热情洋溢的藏族同胞双手献上的洁白哈达,正式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藏生涯。

  经过短暂的休整,5日我们便随大部队前往更高海拔的那曲。“天上的雄鹰高飞,地上的骏马驰过,亲热的酥油茶香飘过高原的部落……”歌曲中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还有连绵的雪山是多么美好,身处世界屋脊,离天是那么的近,然而眼前那光秃秃的山顶不长草,灰蒙蒙的沙地不见绿,干巴巴的气候不下雨,让我从想象中走出来。西藏那曲,真实地展现在眼前,用身体去感触这个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的地方,用双脚去丈量牧草只有十厘米左右的草场。

  曾经的援藏队友说,西藏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高海拔、低气压、缺氧高寒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对于本身睡眠就不佳的我来说,入藏以来,第一难克服的还是睡眠,连续几天的一小时醒一次的浅睡眠,让身体出现了状况。体验过高烧到40度的高原反应,也经历过小感冒一不注意就变大感冒而透不过气的过程,更感受过因为水土不服肚子疼痛难忍坐等天亮的煎熬……然而所有的身体不适都阻挡不了我在援藏工作中的热情,工作中的点滴,接触的人与事,一次又一次让自己的思想升华,一次又一次的领悟援藏的意义所在:对口援藏工作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既是个人的价值体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既是一次历练,更是一生的财富。

  克服万难尽薄力

  西藏是中国地震多发地区,2021年3月19日,我们与地震不期而遇。在那曲市比如县发生了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几天又发生了多次的余震。我随杭州援藏工作组第一时间前往受灾严重的达前乡慰问,并开展了义诊活动。

微信图片_20220602095336.jpg

  三月的羌塘草原,气温仍是零下,寒风中裹着雪花,夹杂着沙尘。一到那受灾地,顾不及是否气喘,也顾不及是否头晕胸闷,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义诊活动,检查灾后藏族同胞的身体状况,以及发放他们所需的医疗物品。

  作为妇产科医生,我的任务是安排在帐篷里为藏族妇女做相关妇科检查以及孕妇产检。为了不让检查的妇女受冻,帐篷里特意烧牛粪取暖。帐篷是暖和了,但是在这密闭的帐篷里,本来就缺氧的条件下,更缺氧。临时搭建的帐篷电总是时有时无,刚检查不到10分钟,就彻底的断电了。就这样我在昏暗而又极度缺氧的帐篷里,克服着高反,努力为前来就诊的妇女同胞检查。每做一个检查,都费好大的劲,语言不通,让助手翻译,还时不时的用上肢体语言,就这样,说一句,翻译一句,再做一套示范动作。有些需要药物治疗的妇女,为了让她们正确吃药,再三叮嘱助手翻译交代,怕她们不能很好的记住服药方法,我把服药方法标记在盒子上,再三确认才放心让她们离开。一上午,前来做妇科检查和孕检的妇女达30余人,数目虽不多,但在这高原上,克服缺氧寒冷低气压,还有语言的障碍,我们每一点的付出,都是十倍的努力。

  任重道远需努力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藏是祖国的边疆,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那里很需要医生”,在医疗资源发达地区的我,还不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中“那里很需要医生”的深刻含义。我们援建的单位是色尼区人民医院,硬件设施不足,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存在“漏洞”。面对什么都缺,更缺技术团队,刚到时援建单位时,着实让我无从下手。静下心来,摸查排底,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形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工作思路,培养一个医生比医治一个病人更有意义,而改变医生的理念、提高诊疗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才可以起到更长远的意义。除日常诊疗外,做授课为常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制作适合他们的教案,依稀记得那几个做PPT做到凌晨三四点的夜晚。

微信图片_20220602095343.jpg

  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那曲地区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的妊娠期甲减的发生率比低海拔地区明显高出许多,然而令人头疼的是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太低,孕妇自愿产检、复诊、依从服药治疗实在太少,治疗率几乎为零。为了让数据更有信服力,我一头扎进病案室,翻阅了2020年以来在本院产检的所有孕妇,共计1000多人,并将一个个数据用电脑登记在册。医院干不完,就把档案借出来,一打一打的捧回公寓继续翻阅与登记,放弃了无数个中午及晚上的休息时间,逐步完善了数据,也逐渐理清了科室的发展思路。考虑到这儿的就医妇女经济条件差,缺医少药,我充分发挥桥梁沟通作用,积极向“娘家人——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争取资金、药品及检验试剂,为此类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及治疗。并同时制作宣传资料,科普知识,培训科室人员及那曲市妇幼相关医务人员。在临床反复的教研后,目前科室已能独立面对患有疾病的孕妇做好宣教及处理,对疾病的干预及治疗率显著提高。

  事无巨细,我所做的,对提升整个那曲医疗水平提升来说,真的是微不足道,然而一点一滴的工作中,让我突然领悟到“我们为什么要援藏?”的答案。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里需要!援藏道路任重而道远,一个援藏者就是一把泥土,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把无数把泥土不断的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堆土,一座山,乃至整条山脉!只有这样的凝聚,才可以改变风的走向,才可以决定水的流速,才可以看到西藏的医疗水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微信图片_20220602095508.jpg

  寂寞辛苦要克服

  援藏的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恶劣的环境挑战着身体极限,心跳加速、胸痛气短、记忆力减退等高原反应是每一个援藏人员都必体会过的。选择援藏便选择寂寞,在公寓中散步成了我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每到佳节,仰望星空,能看到更大的月亮,而孤独与寂寞也随着月光侵蚀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与家人视频成为联络情感唯一的方式,援藏一年半,母爱缺失一年半,孝敬缺失一年半,作为母亲,作为女儿,我是失职的,援藏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奉献,更是援藏人员背后的家庭对援藏事业的支持。

  援藏的乐也是别人体会不了的,那是发自内心的充实与喜悦。一个人,如果总是被需要,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一个人,总是被需要,又总是恰好可以帮的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回首在那曲的岁月,这段特别的人生历练让我的人生洗涤,低压缺氧让我的心胸变得宽广,艰难困苦让我的意志得到了锤炼,孤寂寂寞让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身在他乡的日子,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此刻回头才发现,在忙忙碌碌中其实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援藏期间读了《老西藏精神》一书,其中提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尤能体会。“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正是援藏人员一贯的信念。愿援藏结束,回到浙江,若干年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对组织、对那曲的老百姓,我问心无愧说:在雪域高原,我献出了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编辑: 袁森

2021年2月28日,我被选拔为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第二轮医疗人才,赴西藏海拔最高的地级市——那曲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藏生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