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0摄氏度以下。1994年,国家对口援藏启动,浙江与那曲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30年间,浙江累计向那曲选派645名援藏干部,投入援藏资金61.63亿元人民币,推动甲岗水电站、浙江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高原。2022年以来,浙江第十批援藏干部“扎根”藏地,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践行忠诚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团结干、廉洁干,以浙江之能满足那曲所需,深入探索“组团式”援藏工作机制,在雪域高原书写下浙江对口援藏的新篇章。
“千万工程”入那曲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多年来持续迭代,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如今,“千万工程”经验走进那曲,继续谱写乡村“蝶变”故事。
那曲市嘉黎县阿扎镇斯定咔村位于牧区深处,村民以放牧牦牛为生。以往,村民们的居所分散在草场中,每日每夜与牛棚为邻。房屋多用土砌,一下雨屋顶就漏水。不仅如此,村里的公共厕所长期无人打扫,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对村民健康造成隐患。
“千万工程”嘉黎县阿扎镇斯定咔村。图片均由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提供
2024年,浙江省援藏指挥部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实施斯定咔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完成115套现代化藏式民居建设,还配套建设地下给排水系统、人畜分离工程、文化体育活动区等12类基础设施,实现家家户户“一户两厕”。
走进如今的斯定咔村,昔日“脏乱差”的景象被红顶白墙的藏式民居所取代,道路一尘不染。村里建起了统一的牛场,方便村民放牧。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们便办起民宿,通过卖虫草、酥油、牦牛肉等当地特产,实现全村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
斯定咔村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那曲市色尼区罗岗村。2024年,罗岗村落地牧业、牧区、牧民“三牧联动”试点项目11个,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与放牧所需。依托“智慧牧业”平台,牧民可获取先进的牦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嘎尔德有限公司和传统牦牛风干肉场项目,可实现畜产品深加工,助力牦牛产品走向内地市场。
“浙江靠吃改革饭长大,浙江援藏事业同样靠改革发展壮大。我们借鉴转化‘八八战略’做法,助力建设‘千万工程’那曲样板。”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年来,浙江支援那曲累计实施55个援藏项目,涉及资金9.554亿元,先后建成杭嘉公寓、嘉黎县斯定咔村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连续两年组织那曲当地企业参加浙江农博会那曲农产品展销会,帮助牧民拓展产品销路,累计销售额达到2860余万元,创历史佳绩。
招商引资凝“合力”
那曲地区海拔4750米,属高寒缺氧地带,虽然环境恶劣、不宜居住,但却是光伏能源的“宝库”。2023年,借助一场招商引资会议,浙江省能源集团在这里找到了雪原生“金”的方法。
2024年9月,浙江省能源集团在西藏的首个新能源项目——浙能嘉黎县仓康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冰天雪地之间,一排排光伏板面朝阳光,为那曲市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光伏板排列方式按“牧光互补”形式设计,组件下沿距地距离从通常的1.5米提高到了1.8米,方便当地牧民在光伏区内放牧牦牛。
浙能集团光伏+储能项目。2023年11月,浙江省能源集团仅用70天,在那曲海拔4700米的高寒缺氧地带建成50MW光伏储能电站。
该项目装机容量50兆瓦,配置50兆瓦时集中式储能系统,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80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可有效改善当地电力缺口,带动当地藏民就业创收。
浙能落子嘉黎,是浙江支援那曲招商引资的一处缩影。2023年以来,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努力克服那曲“海拔高、底子薄”的劣势,招商引资工作初见成效。
“招商引资的困难主要还是高寒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商业活动比较困难,企业自身的顾虑也比较多。”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这一情况,浙江援藏团队充分发挥浙商和“地瓜经济”优势,立足那曲资源禀赋,形成包含招商引资项目库、招商政策、活动计划、报告制度等“八个一”运作模式,着力破解招商引资难题。
过去两年,浙江助力那曲达成意向投资逾百亿元,已实际到位20多亿元。2024年6月18日,那曲大酒店完成奠基,实现当地五星级酒店“零”的突破,助力文旅产业加速升级。同年,神力时代广场也在那曲亮相,引入现代化的商场运行模式和专业的管理团队,极大提升那曲商业业态层次。
那曲文化长廊(神力时代广场)项目。2023年6月,那曲引进知名浙商西藏神力集团,建设运营那曲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多功能商业综合体。
那曲城市地标“点”状升级的同时,文旅产业也在串珠成“链”。在绍兴援藏工作组的支持下,比如县不仅完善了景区道路交通、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引进了餐饮、供氧、住宿等配套服务,还通过到拉萨、宁波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与绍兴市签署两地疗养休养合作协议等方式,助力景区集体“破圈”。
基于绍兴文旅经验,比如县点亮了萨普景区、帕拉晶塔景区等一众项目,并先后创成唐蕃古道4A级景区、自治区级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024年,比如县累计接待游客17.11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6822.59万元,同比增长26%。
“2023年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浙江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工程’和西藏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战略对接,变单向支援为双向合作,打造‘合作援藏’金名片。”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组团式”援藏翻新篇
多年来,那曲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一路向好。在此基础上,浙江省继续深化“组团式”援藏,号召各地市聚焦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生发出一批“造血”项目,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去年6月1日,那曲特殊学生收到一份“大礼”。在浙江援藏干部的协调努力下,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在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启动,为那曲特殊学生“解锁”区外就学模式。
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学生在浙江学习。
“今后每年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将选派那曲市优秀盲聋初中毕业生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学习,享受浙江的优质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牧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浙那两地已携手并进多年。2004年,浙江支援那曲建起了全区第一所区内异地办学学校,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下称拉那一高)。20年来,浙江共选派援藏教师183人次远赴拉那一高,将浙江教育与当地教学相结合。2024年,拉那一高高考总体上线率为100%、本科率超96%、重本率近69%,创历史新高。
那曲不仅要圆“教育梦”,还要圆“健康梦”。2021年8月起,浙江省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团队——绍兴组团援藏医疗队,踏上了平均海拔4700米的班戈县,帮助当地全面提升医疗水平。
过去两年,浙江医疗援藏事业仍在续写。在比如县,宁波援藏工作组帮助当地人民医院增设儿科急危重症等8个救治中心,新设耳鼻喉等5个专业门诊,帮助耳鼻喉头颈患者、高危产妇和急危重患儿在当地就医。
2024年,浙江省针对脊柱畸形、先心病、唇腭裂等疾病,先后组织开展了“抬头挺胸”“光明西藏行”“肤生工程”“浙里‘膝’望·甬有健步”等主题医疗活动,救治各类患者达千人以上。
浙江“组团式”援藏同样为那曲就业注入了“新活力”。2023年9月,台州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嘉黎县人社局签署了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服务合作协议,先后组织4批嘉黎籍高校毕业生赴台州就业,稳岗就业37名。目前,浙江已建成省、市6家就业援藏基地并挂牌,聚焦那曲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开发专属岗位,优化那曲“就业曲线”。
“在那曲,我们坚持以民生工程赢得民心归属。未来一年,我们将不断巩固现有成果,并全力推进市场、旅游、城市规划建设3个‘小组团’,研究创建农牧、就业、数字化改革3个‘小组团’,确保受援领域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取得实效。” 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青少年中播撒“石榴籽”
在那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浙江不仅一路“陪跑”,还收获了珍贵的“石榴情”。2024年10月,来自那曲嘉黎县的20位儿童来到温州市,走进温州博物馆聆听文物故事,漫步五马街感受“千年商港”的历史底蕴。为期10天的研学之旅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还感受着现代城市蓬勃发展的魅力。
“此次‘青春顺游记·温嘉一家亲’交流活动为嘉黎县的少年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架起了温嘉两地友谊的桥梁。” 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以来,浙江省通过开展“石榴籽一家亲”、“浙里石榴红”夏令营、“浙那石榴红·科普万里行”等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三交”活动人数达3000余人。
2023年8月,在“石榴籽一家亲”“浙里石榴红 同心享亚运”那曲市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中,营员在杭州西湖岳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均由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提供
2024年8月,“浙里石榴红·共筑中国梦”系列活动在浙江嘉兴、杭州、上海等地开展。在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四川屏山和西藏色尼的师生与嘉兴市秀洲区中小学校的同学们一起探访实验室,与科学家面对面,了解光电技术;来到嘉兴南湖,孩子们走进海盐核电科技馆学习核电知识。活动结束后,两地学生交换礼物,互留联系方式,结下深厚友谊。
“我们将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湖文化广场、那曲红船广场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三交’工作扩面提效。”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先后支援《格萨尔王》舞台剧、《梦回苏毗女儿国》两个那曲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现藏文化发展院线化。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全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那曲,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干部人才努力践行使命,彰显担当。如今,浙江与那曲,这两座以江河命名的省市,情谊也如江水一般,绵绵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