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市广播电视台拍摄《远去的驮队》纪录片,重走远古盐路,重塑远古盐人的故事。
小时候,对父亲的记忆就是常年在外远行。春天枯水季节走向北部的盐湖,从盐湖里采盐;秋天草木枯黄的季节去向南方丰收的农区,盐粮互换,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驮盐是藏北男丁最艰苦的劳作,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初次参加驮队远行,也是18岁之后男性成长的标志。
藏西北,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天空纯净,阳光透明,也是盐湖最集中的地方。
藏北的盐湖无数,最著名的盐湖就是孔孔盐湖。此地离拉萨有千里之遥,是绝大多数驮队采盐的地方。驮盐人扎营在盐湖边,从盐湖中采盐,将采到的盐堆积在湖边,等水分蒸发之后装进牛毛编织袋,驮回家。
近年来,西藏全面推广使用碘盐,取得显著成效,碘盐覆盖率由1997年的19%升至去年底的97.07%,乡镇盐业配送已实现全覆盖。所以,长途跋涉到无人区采盐的劳作方式在改变、在减少。据了解,西藏自治区政府从2009年起,继续加大对农牧民食用碘盐的价格财政补贴力度,每年安排3000万元公共财政资金,将农牧民碘盐销售价由每公斤1.5元降至0.5元;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碘盐营销网络体系建设,解决食盐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如今,牧民驮盐这一传统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成为一种供后人研究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