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一年多来,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主动履职、奉献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浙江援藏铁军的风采。按照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破冰扫雪”九大行动和“三问三强”主题活动部署,指挥部组织援藏干部人才谈“我的援藏感受和援藏故事”,现分期刊发。
石坚,男,1974年11月出生。派出单位:绍兴市文旅集团。受援单位:比如县人民政府。现任比如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援藏分管比如县文化旅游和商务工作。
援藏,不知不觉就一年多了。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有些愕然。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组织会这么需要我,在我已经将要超过年龄标准的时候派我来援藏;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岗位原来也没那么需要我,在绍兴大型项目一个个上马的时候,让我来当绍兴的援藏领队。父母和家人都是极为深明大义的人,隐藏了眼中的担心和体谅,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话,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工作,保重身体。父亲还特意关照了一句:要带好团队。我笑着说,自己和团队都重要,你放心吧。
于是就这么突然接触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触摸了原先都很遥远的那些人和事。初上高原,在那曲火车站地道拉着行李撑上地面的一刻,那种呼吸差点停止的恐惧还未曾回味过来,就已经被藏族兄弟热情的欢迎驱走。那曲市县领导的关心照顾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些许的不安和担心马上散去。一年之后回想起来,是那么真实又那么恍惚。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在高原生活与工作。频繁地下乡,一是为了熟悉当地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完全不同于江南的风物。眼中看到的,是巨大的反差,这里的山川是那么雄丽壮美,但村镇的基础设施却是那么匮乏,甚至清洁的饮用水都还得不到完全保证;这里的人们是那么淳朴真诚,但很多牧民却依然过着拮据的日子,甚至连多买点肉也舍不得。这样的反差,一方面使我想把这些美和善宣传出去,一方面又让我想用自己微薄之力多做些事。星光虽暗,但多少能带来些光,更何况我们有团队,一起去努力。
也知道别人说的在西藏主要是保重身体,干多少事情没关系。那些话是对人的关心和安慰,既然来了,自然要做该做的。但当时确实完全不清楚在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里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效果怎么样?于是认真调研、交流、思考。慢慢的,从教育这个突破口,到民生,到文化,再到产业,到消费,到科技与智力;从细小的物资捐助到组团式的教育帮扶,再到产业基础的培育,当地情况越来越清楚,思路越来越清晰,办法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忙。那些治边稳藏的指针和口号,忽然就鲜活起来,变成一张张熟悉的藏族同胞的笑脸,也变成诸多援友辛劳的身影。回头看看,才发觉从刚到比如县时的不知道能做什么事,到现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那么多项目,而按照我自己的设想和省指挥部、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好像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三年过去三分之一,剩下虽然还有不到两年,但好像每天用起来都不够。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应该放弃那些歇一歇的念头,在能奔跑的时候,多前进些。
身体是诚实的,高原那些该有的反应都会来。夜里忽然喘不上气,稍微受凉就要咳嗽,高血压、胆囊炎、身体各种莫名的不适。也有生活上的不便,突然的断水断电、被关在电梯里的尴尬;甚至也有些小风险,像下乡遭遇滑坡泥石流之类。绍兴后方也有颇多焦虑但又帮不上忙的地方。一年多过后的今天,已经慢慢地习惯和坦然,也学会了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好地工作与生活。相比当地干部,我们所受的照顾和关心更多,从家乡,到省指挥部,到当地政府,还有援藏战友们的相互扶持。所有这些,如同共同组成的星空,相互辉映。所以,忍不住在朋友圈多发些正面和美好的事情,让西藏的美丽被更多人认识和欣赏,让亲人和朋友不必担心挂念,让今后的回望多些美好的记忆。
其实个人能做的,可能也有限。高原的客观条件放在那里,很多内地可行的发展路径在这里并不能实现。高原的环境,亦造就了高原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生活的习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作为个人,更是力量单薄,不可能成为太阳和月亮,发出巨大的光和热,只能当作一颗星,点亮天空中的一点。但我仍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为高原更加美丽和富足,探索更为合理和科学的道路,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都在默默地努力着。这满天星斗的光,必然会让整个天空熠熠生辉。